POLICY INDUSTRY INFORMATION

一盏首页/政策行业资讯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科技创新,成都在路上!

2023.04.21 14:00:21   Clicks

图片1.png

建平台、营生态

在中试平台建设“一线”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速建设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正奋力前行!

集成电路芯片材料中试平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精神,全面落实成都市委“科技成果转化要有力有效”决策部署,将成都高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中试首选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深入走访、全面摸排区内具备中试功能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先进制造企业,宣传“中试十条”政策,特别是引导鼓励企业平台对外提供中试服务,并以“样品生产”和“对外服务”为金标准,经过企业申报和专家评审,认定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个方向的首批21家中试平台。

 

1.png


集成电路芯片材料中试平台,由成都迈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迈科科技)建设。成都迈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企业,位于高新西区。不久前,迈科科技还完成了Pre-A轮融资,由四川一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四川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联投,该轮资金将用于加强研发、扩充产能。

迈科科技已形成玻璃通孔(TGV)工艺服务、无源集成器件(IPD)、3D微结构玻璃和TGV特色工艺装备的四类产品体系,主要应用在先进三维系统封装、高Q微波/THz器件、光学/射频MEMS、微流控芯片等领域,特别是50:1超高深径比玻璃通孔及其金属化填充技术的工程化突破,为小孔径Micro LED巨量通孔与垂直互联奠定了技术基础,已经为中国电科、肖特玻璃、华为、康佳光电、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供货。并已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TGV技术的倡导者与引领者。

迈科科技建设的集成电路芯片材料中试平台拥有先进完备的薄膜制备、微纳结构测试分析设备等139台(套)仪器设备、建成了电子器件微纳加工工艺实验平台、薄膜集成电路研发工艺线、微波集成电路组装线、三维集成玻璃转接板研发工艺线,形成了一流的电子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的全链条研究平台,即将建成拥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芯片材料研发平台。平台总体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研发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国家技术发明奖、四川省技术发明奖等。

2.png

20起飞的地方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版图上,成都同样举足轻重。

初创于1958年的航空工业成飞,60多年来研制生产了歼5、歼7、枭龙、歼10、歼20等多个型号的军用飞机,并参与了国产大客机C919、支线客机CRJ21、两栖飞机AG600的研制生产。

在成都青羊黄田坝,最为军迷津津乐道的,则是这里生产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歼20。

3.png

据了解,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而首飞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作为“大国重器”,如何增强作战效能、打造一代名机,是航空人再攀高峰的首要目标。

分析再分析,创新再创新,论证再论证,迭代再迭代,航空人最终拿出了一套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符合现代作战需求的科学方案。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时20分,在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2架歼20飞机编队飞过珠海金湾机场。短短一分钟的亮相,宣告了中国航空工业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4.png

2017年9月28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向外界宣布,歼20已经列装部队。歼-20入役,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就。

承担了“国之重器”重任的成都,还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年10月28日,成飞发布了“五大创新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多元化创新体系。

创新发展的成果之一,是成飞与属地政府青羊区合作,全新打造的青羊航空新城。这里不仅有航空工业成飞、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龙头“链主”单位,还云集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成都)机头设计中心、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等航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大大小小的航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也在不断向这里汇聚。

《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了航空产业发展“一核、一极、多点”的总体布局结构。这其中的“一核”,正是指青羊航空新城。

5.png


“科创力”迅速攀升

目前,成都仅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就有6个,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其他4个为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引领未来先进核能科技的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为开展超高速真空管道轨道交通基础科学问题提供试验环境的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解决飞行器等重大工程研制关键问题的磁浮飞行风洞等。

2022年,成都还新增了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2个大科学装置完成选址,正推进主体和配套项目可研报告报审。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试点。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加快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天府系”高水平实验室也在布局之中。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优秀科学家和青年学者150余人,承接多项国家任务。天府绛溪实验室正抓紧推动量子互联网等3个前沿研究中心团队落地。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前沿医学中心载体建设、设备采购正有序推进。

6.png


手握多个重磅大科学装置的成都,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做出了“成都贡献”,也为加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硬核支撑。

2022年,成都还出现了高新技术企业“井喷”的现象。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4万家,同比增长近44%;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达16家,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新增“独角兽”企业4家,总数至9家。

成都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升。近3年,成都累计吸引新落户青年人才33.1万人,其中30岁以下约占75.1%,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约占73.4%,研究生学历人才约占15.7%。

 

END

 

来源:成都日报(ID:cdrbgfwx)、成都科技(ID:cdkjj2012)、成都迈科科技(gh_2f1c3797597b)

18b42158aeaf6b26421359880efce2c.jpg

 免费咨询:028-87087388  在线咨询